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男子服饰(二)


图: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胡服特色的男子服饰
(图为出土陶俑实物)

魏晋南北朝时期,由于胡族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及民族文化融合的加强,富有游牧民族文化特色的服饰大量涌入中原地区,胡服对汉族的影响日趋加深,使北方服饰明显呈现出胡化的倾向。其中男子服饰里面,具有胡服特色的服饰主要包括裲裆、裤褶、缚裤等。

裲(liǎng)裆( dāng )源自北方民族,流行于南朝齐梁之间。一般为前后两片,其一挡胸,其一挡背,比半臂短小,通常用布帛为材料,肩部用皮制的褡襻(pàn)连缀,腰部用皮带系扎。裲裆最初流行于军队中,后来,其式样流传到民间,普通男女均可穿用。


图: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百姓穿着裤褶(出土的砖画)

“裤褶”也称“袴(kù)褶(zhě)”,是裤子与上衣的合称,“裤”即裤子﹐“褶”即上衣。《释名》曰:“袴﹐跨也。两股各跨别也”。《急就篇》称:“褶﹐重衣之最﹐在上者也﹐其形若袍﹐短身而广袖﹐一曰左衽之袍也”。


图: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裤褶(复原绘制图)

袴褶的上衣为短身大袖或小袖,长至膝部,裤管宽松,长至足部,有的在膝弯处用长带系扎。一般以布帛制成,为了御寒也可以做成夹的,絮进棉、麻等,称为“复裈”。

裤褶是从胡服演化而来的,最初因方便实用多用于军队。魏晋之后,因其简便、合体,逐渐成为平民百姓的常服和便服,无论男女都普遍穿用。


图:穿缚裤的男子(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加彩陶俑)

缚裤是一种用带子系扎的裤子,多用于军服。它裤管松散,不便于活动,于是人们就用布带将裤管在膝部缠绕系扎,故得名“缚裤”。

缚裤始于三国,流行于晋代,至南北朝时期大兴。史籍《东昏侯纪》载:“(东昏侯)戎服急装缚挎,上著绛衫,以为常服,不变寒暑。”

犊(dú)鼻裈(kūn)是一种形制短小、长不过膝的短裤。有研究认为,此裤两边开口好似牛鼻子的两个孔,故得名犊鼻裈。

晋朝时期,男子多穿这样的短裤,尤其以农夫仆役穿用较多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载:“相如身自着犊鼻裈,与保庸杂役作,涤器于市中。”

set 限制解除
x1
>
<
>>
<<
O
x1